导航
近日,一段“95后女研发工程师在护肤品行业大会上质疑专家”的视频引发关注,截至目前,该视频点赞已超50万,评论7.7万。
视频显示,一位自称浙江大学研究生刚毕业没多久、人微言轻的女子在某活动上发言,并且直言可能会得罪台上某个行业中德高望重的专家。
该女子主要指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防晒喷雾对脸喷会导致肺炎问题。她表明了自己曾经卖过防晒喷雾,因此收集到非常多有关对脸使用防晒喷雾诱发肺炎的真实案例。
她在另一个视频里说综艺娱乐节目明星用直接喷脸方式,商家也在宣传上故意为之。商家明明知道防晒喷雾对脸喷风险多大,但是为了刺激用户下单,广告形式是必须对脸喷,这样来博眼球流量。
防晒喷雾里不仅含有丙烷、丁烷这些易燃的有害成分,而且如果在密闭空间中对脸使用就如同直接往鼻子里喷雾霾一样。此外,现在很多防晒喷雾专门为儿童制作,宣传上都直接向孩子脸上喷,因此她呼吁行业前辈推动让相关风险警示落实到产品包装上;
第二个问题是护理市场中,“补水”完完全全是智商税,是骗局;她希望行业能够打击这种“骗局”。她透露所谓肌肤补水是行内人都知道的护肤谎言,而且2023年相关市场做到了400个亿。
她在现场质疑“在座的有几个没有做过补水产品的?”“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做了,看来我们大部分人都在骗饭吃”。还表示“补水这个谎言是我们几代人的耻辱,能不能在我们这代人结束?”
第三是防晒检验测试的机构的公平公正问题。该女子质疑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对防晒产品的防晒力排名有“猫腻”。她称自己参与做的一款防晒品SPF根本到不了50+,但其防晒力却被排到比一些头部品牌还高。
目前,视频中这名女子具体身份、所参加的行业大会信息以及她质疑的行业专家是谁等信息尚不清楚,但该女子所提出的三方面问题以及这样一些问题背后反映的一些行业现状确实值得讨论。
首先关注下“对脸使用防晒喷雾导致肺炎”这个说法是否真实。视频中,女孩强调直接对脸用防晒喷雾会导致肺炎,尤其是对儿童风险更大,但是所有相关这类的产品在包装上却没有一点警示信息。
光明网发表于2023年8月4日的一篇报道,记录了湖南一位患者使用防晒喷雾导致“白肺”。所谓“白肺”,即重症肺炎在X线或者CT检查中,患者肺部呈现大片白色状态,一般常见于高龄、免疫力低下等人群。
而报道中的这名患者是年轻人,导致其“白肺”的罪魁祸首正是使用防晒喷雾。据报道,这名湖南小伙一天外出时对着自己脸使用了防晒喷雾,但是不小心误吸,之后出现胸闷、咳嗽症状。并且症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仍未好转,前往就医才发现已经“白肺”。
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8月8日发表《别给孩子用喷雾式防晒霜》文章,其中提到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消费者报告”警告称,喷雾式防晒霜有几率存在健康风险,应避免给儿童使用。
“消费者报告”组织指出,喷雾式防晒霜在使用时容易被意外吸入,可能会刺激肺部,诱发疾病,应避免对儿童使用这类产品。即便一定要用,家长也应将防晒霜喷在手上,然后再擦到孩子身上。
笔者咨询了一位医生,对方表示,实际上,只要是可吸入性小颗粒,都可能会导致肺炎。
2022年12月6日,据红网时刻新闻报道,湖南一小伙使用喷雾式染发剂时,误将染发剂吸入,进而剧烈咳嗽,之后出现胸闷、气促、发热症状。就医后被确诊过敏性肺炎。
此外,防晒喷雾中的成分必须要格外注意。在使用前一定要注意看成分表,有的防晒喷雾中包含乙醇、水杨酸乙基乙酯、二苯酮等化学物质,这些成分可能对身体有害。
喷雾型防晒这样的产品,通常还会使用丙烷、丁烷、异丁烷等作为推进剂。利用这些低沸点、易挥发的液体做推进剂,才能使得有效成分顺利喷出。然而,这些成分不仅对皮肤有害,而且是极易燃烧的。
前述医生表示,理论上而言,加湿器产生的雾气就是小水珠,其本身并不会导致肺炎或者白肺。但是,这些水雾有一定的概率会掺杂空气中的微颗粒物,如此一来也有一定风险。
笔者也找到身边朋友,拍了一张喷雾式防晒霜外包装的信息介绍。笔者注意到,这款防晒霜确实有需要注意的几点。其中指出,当皮肤有伤口、肿胀、湿疹等异常请勿使用;如使用后出现过敏症状时应咨询医生;避免直接喷射于面部、避免用于眼睛周围、黏膜等;请勿在同一个地方喷射3秒以上,过度喷射可能会引起冻伤等。
这些警示信息中,确实提到不要直接对着脸喷,但是却未提及可能引发的肺炎风险,只表示会有冻伤的风险。
笔者还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随便看了几款喷雾式防晒霜,其中还包含一款儿童喷雾防晒产品。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几款防晒喷雾宣传页面中,不仅都没有警示误吸有几率会使肺炎风险,而且有的还直接表示可以对脸使用。
很多售卖儿童防晒喷雾的广告宣传视频中,都会直接在孩子头部身上喷涂,绝对没提示“不可吸入”。
但有意思的是,笔者咨询上述几款防晒喷雾的客服,宣传可直接面部使用的品牌客服称不会导致肺炎,但建议要离面部15厘米使用;儿童喷雾品牌客服直言吸入有可能导致肺炎,建议不要对脸使用;另一款品牌客服没有公开回应是否会导致肺炎,只建议不要对面部使用。
2023年10月28日,健康时报报道称,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皮肤美容中心主任孙秋宁介绍,皮肤补水的概念并不准确,皮肤之外的水,不论是喷雾还是爽肤水,其水分子很大,且非无菌,是没办法进入皮肤屏障的。而“皮肤保湿”的原理在于使用分子大小合适的水油混合护肤品来阻断皮肤水分蒸发。
而消费者之所以觉得水雾令面部舒缓,是因为清凉的喷雾可减轻血管扩张,改善脸周湿度,优质喷雾中还含有适量的硒、钙、磷、钾等电解质,可维持皮肤的渗透压平衡,使皮肤感到舒适和镇静。
一位简介为纪录片导演的博主,也不断在短视频平台上揭露护肤行业上对“补水”概念的植入。
这名博主一期视频,某护肤品自由品牌创始人“华姐”就介绍了补水其实就是“虚构概念”,无论是精华液还是自来水实际上没有所谓的“皮肤补水”说法。
商家经常会演示的一些行为,比如“涂上补水用品,然后拍一拍就吸收了”,这实际上只是水份正常在皮肤上蒸发,而不是被皮肤吸收。
据钱江晚报报道,其实面膜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么多功效。大部分所谓的“功能效果成分”,其实没有证据证明有效,而且都很难穿透角质层,更别提作用于深层皮肤。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主任张菊芳介绍称,人体皮肤外层是角质层,健康状态下有20%成分是水份。如果角质层干燥萎缩,那么水分容易流失。此时敷面膜的效果在于水分浸湿角质层,等角质层喝饱水,皮肤自然会感觉柔柔嫩嫩。
但是,这些水分实际上只停留在角质层,根本没办法进入深层皮肤,等蒸发后则会“干掉”。这听上去似乎意味着面膜确实能够“让肌肤保持湿润”。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如果敷的多了,反而会导致皮肤角质层长期肿胀,久而久之角质层无法紧密排列,进而时皮肤变得疏松,保护功能减弱,反而让皮肤更坏了。
据36氪报道,2022年中国精准护肤市场规模为488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36亿元。
报告显示,截止2023年全球面膜品类市场规模将达到207.4亿美元,其中中国面膜市场占比约为43.5%,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面膜市场规模将达到660亿元,占化妆品市场总规模的8.14%,2018年—2023年中国面膜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6.7%。以目前的增速预估,到2025年面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50亿元。
还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面膜市场规模约357.9亿元,较2021年增长17.2%左右。供需情况而言,随着国内护肤品逐步向男性消费者普及,面膜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整体面膜需求量逐年增长,截止2022年我国面膜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72.92亿片和69.55亿片左右。
消费者对肌肤健康和肌肤护理重视程度慢慢的升高,因此也更加容易被“制造焦虑”。
随便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搜索“儿童面膜”能找到十几个品牌,都宣传儿童就需要“补水、锁水”,笔者注意到,有的品牌儿童面膜更是销量超过30万。
关于视频中女子提到的防晒效果第三方检测不靠谱问题,笔者了解到,在这方面的检验测试标准确实复杂。
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对于SPF测试使用至少10个受试者的人体测试法。其中欧盟标准是ISO24444;日本标准是日本化妆品工业协会JCIA;中国则是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即使这些标准大体上要求一致,但在细节上的变化都会影响最终测试结果;比如对照品、涂抹面积、照射计量等。
这就导致哪怕根据相关要求测试出的结果,也会因为受试者的肤质、人种、状态、甚至季节等变量产生变化。
上述例子也说明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确实有“空间”为一些品牌“开绿灯”,当然,这需要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对于防晒产品选择,消费者必须了解到不是SPF值越高越好,应该要依据个人情况,比如肤质、日照反应、皮肤色泽等选择,不应盲信价格高、SPF高的产品。
视频里女子提到的防晒喷雾问题和补水问题一个是商家唯利是图,为了能卖的更多在宣传上或刻意规避了应有的风险提示;另一个则是老生常谈的制造焦虑,这也是互联网圈里常有的事。
对于对脸使用防晒喷雾可能会引起的肺炎风险,商家确实有义务在包装上提供明显警示,并且应提供正确使用的详细步骤。
而至于补水产品是智商税,本质上是给消费者制造焦虑。消费者应当多了解相关科普知识,对自己的皮肤问题不必过度焦虑。
而这种制造焦虑的模式,在互联网圈子屡见不鲜,尤其在知识付费领域屡见不鲜,比如每年的跨年演讲都要讨论相关问题。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视频里的女子是“摆拍”、“炒作”,说不定过几天就要开始直播带货。但作者觉得,不应过早下这种揣测论断,毕竟她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
大家应当多了解相关科普知识,避免被商家刻意制造焦虑“绑架”。这位女子勇敢站了出来,但是能撼动数百亿数千亿的市场吗?
最新产品
网站地图html网站地图xml Copyright © 2010-2019 www.haochenggd168.com 档案室除湿加湿净化消毒一体机 体育外围app下载_外围体育投注软件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杭州留和路一号 浙ICP备19003222号-2